-
路基填筑采用“三阶段、四区段、八流程”组织施工,路基基床以下路堤、基床底层均采用A、B组填料进行填筑,同时加强填筑时的质量控制及路基沉降变形观测,以保证路基施工质量。 2012-07-28
-
地梁截面为1.4×0.5m,冠梁截面为1.2×0.5m ,腰梁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类,Ⅰ型为0.7×0.5m,Ⅱ型为0.4×0.3m。 2012-07-28
-
本标段路基工程无高路堤,最大路堤填筑高度仅15米,总填方60.2788万m3,大部分选用路堑挖方土移挖作填,少部分填料从取土坑取土或利用隧道弃碴。 2012-07-28
-
对沿线路基地基地质情况进行复查、补充探测,对怀疑有软基的地段采用挖探坑、取样分析、轻型动力触探等方法调查地基地质情况,编制相应试验报告和工程措施报监理工程师审批。 2012-07-28
-
填方高度为7.32米~9.27米,填料来自K240+590~K240+790路堑上挖方,其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详见后附试验报告。本次试验段将依次进行93、94、96区土石路堤填筑试验。 2012-07-28
-
采用ø10cm的塑胶管泄水孔,间距为2~3米,直径10cm的硬塑排水管为400m,泄水孔的进水侧填筑0.3米厚的砂砾反滤层,在最下排泄水孔的底部用粘性土填筑隔水层。 2012-07-28
-
土工格栅铺设采用人工现场铺设,并搭接,以机械张拉梁钩住土工格栅网孔施加张拉力,便于绷紧土工格栅,后填上土方压重,确保土工格栅不回缩。 2012-07-28
-
明确地基处理范围内基床以下路堤土方填筑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、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,规范基床以下路堤土方施工作业,保证路基施工质量。 2012-07-28
-
经设计院现场勘察,确定该类隧道弃碴可以作为路基基床以下路堤的填料使用,但仅限于路基基床以下路堤的填筑,并在填石路堤两侧采用3m宽的黄土进行包边。 2012-07-28
-
最大边坡高度为7.78 m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.5g(地震基本烈度VI度),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.49m。本段路基填方约28.7万方,其中A、B组填料11.95万方。 2012-07-28
-
为取得合理的机械组合方式,施工工序,最佳含水量的控制范围,压实厚度与碾压遍数的关系,确保充分发挥机械效率,保证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,该试验段由架子一队负责施工。 2012-07-28
-
在大面积填筑前,根据初选的拌和出的填料及摊铺、碾压机械,选取不小于100m的地段进行填筑压实工艺试验,确定工艺参数,形成试验段总结报告 2012-07-28
-
路堤边坡率0-8米为1:1.5,8-20米坡率为1:1.75,大于20米坡率为1:2.0,边坡高度大于12米时于边坡8米处设置2.0米宽平台。 2012-07-28
-
根据工程特点结合组织管理的要求,在路基本体填筑过程中采取“三阶段、四区段、八流程”施工工艺,组织平行流水作业,强化过程质量控制,加快施工进度。 2012-07-28
-
路基基床表层0.7米换填级配碎石。路基基床底层1.0米,其中填料为A、B组填料0.8米,底部为0.2米中粗砂垫层内设有排水土工格栅。 2012-07-28
-
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要求:路堤基床以下部分填料选用A、B、C组填料,路堤与桥台、路堤与路堑连接处、路堤与轨底至涵洞顶高差小于1m的涵洞间设置过渡段。 2012-07-28
-
该段未发现变形迹象,现状稳定。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残破积粉质粘土和侏罗系中统砂溪庙组砂,泥岩构成,以泥岩为主。 2012-07-28
-
纵向坡度平缓,坡脚0°-6°。该段未发现变形迹象,现状稳定。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残破积粉质粘土和侏罗系中统砂溪庙组砂,泥岩构成,以泥岩为主。 2012-07-28
-
起止桩号K82+500~K86+700,全长4200m。本合同段路基工程填方29.2万m3,挖方136.26万 m3,路基填筑基本上以移挖作填为主。 2012-07-28
-
沿线以侵蚀丘陵为主,地形起伏较大。项目区河流多发源于大云雾山、云开大山及其余脉,略呈辐射状,多直接或间接汇入西江。路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气候温和、雨量充沛。 2012-07-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