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研究者对文献信息获取、吸收、利用的能力和研究创新水平,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,欢迎阅读查看。
参考文献一:
[1]王文彦、蔡明.语文课程与教学论(第二版)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6.
[2]倪文锦.语文考试论[M].南宁:广西教育出版社,1996.
[3]山东省招生委员会.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(夏季高考)山东卷考试说明[M].济南:山东人民出版社,2013.
[4]朱绍禹.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5.
[5]曹明海.语文课程与教学论[M].济南:山东人民出版社,2005.
[6]倪文锦.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4.
[7]廖平胜.考试是一门科学[M].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3.
[8]刘海峰.中国考试发展史[M].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2.
[9]山香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研究中心.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·教育理论基础[M].北京: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0.
[10]山东省招生委员会.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(夏季高考)山东卷考试说明[M].济南:山东人民出版社,2013.3.
[11]温儒敏、方智范、雷实等.2007,高考能否与新课程同行——关于“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”的讨论[J].人民教育,2005(10).
[12]于立新.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评析及教学启示[J].现代教学,2013.
[13]王明建、庞新.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改革路向——2009年高考语文传统试卷与新课标试卷比较的视角[J].教育理论与实践,2009(11).
[14]赵雪晶.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高考试卷研究——以我国五省份语文高考试卷为例[J].考试研究,2013(5).
[15]曹咏梅.论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教学方法的影响[J].课程教育研究,2012.
[16]王锦聪.从“学会”向“会学”转变——谈新课改对学生的新要求[J].新课程研究,2006(02).
[17]孙锦明.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理性思考[J].当代教育科学,2004(24).
[18]万福成.2007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评析[J].考试与评价,2007.
[19]苏盛葵.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述评[J].中学语文教与学,2006(2).
[20]冯修猛,李凯军,闫实等.试卷分析及其对教学工作指导作用的研究[J].西北医学教育,2009.
参考文献二:
[1]姚赛男.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和高考命题研究[D].南京师范大学,2008.
[2]刘庆根.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[D].扬州大学,2007.
[3]许小荣.高考语文试题研究[D].广西师范大学,2007.
[4]李秀秀.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生学习观的调查研究[D].曲阜师范大学,2011.
[5]许小荣.高考语文试题研究[D].广西师范大学,2007.
[6]李秀秀.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生学习观的调查研究[D].曲阜师范大学,2011.
[7]俞增生.课改区高考语文试题地域特色研究[D].广州大学,2011.
[8]陈玉根.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研究[D].华东师范大学,2009.
[9]卢鸿燕.区域文化视野下高考语文和文综试卷分析——以2004—2010年川、渝高考试卷为例[D].西南大学,2011.
[10]谭烁.2011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语文知识类试题比较分析[D].东北师范大学,2012.
[11]顾奇.高考与语文教学[D].西北师范大学,2006.
[12]蒋艳艳.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[D].苏州大学,2010.
[13]徐新梅.新课改背景下的语言高考新题型研究[D].陕西师范大学,2011.
[14]李敏.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演变与语文教育改革研究[D].云南师范大学,2009.
[15]邓海英.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测试研究[D].湖南师范大学,2012.
[16]唐卫红.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[D].福建师范大学,2008.
[17]杨佳颖.江苏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本研究[D].兰州大学,2009.
[18]杨丽娟.上海语文高考改革二十年述评[D].上海师范大学,2005.
[19]樊红岩.近年辽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[D].沈阳师范大学,2012.
[20]成正全.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[D]华东师范大学,2006.
[21]王金玉.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——基于2007-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[D].广西师范大学,2011.
[22]朱健.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研究[D].扬州大学,2011.
参考文献三:
[1]亚当·斯密著,郭大力,王亚南译.国富论(第一版)[M]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72.
[2]钱智勇.教育的经济价值——关于教育和收入关系的分析[J].学习与探索,2010,(11).
[3]钱智勇.论教育培养的价值观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[J].学习与探索,2011,(1).
[4]钱智勇.对教育的经济学分析[D].长春:吉林大学,2006.
[5]钱智勇.中国的教育应当生产什么[J].社会科学战线.2008(5).
[6](美)西澳多·W·舒尔茨,《人力资本投资——教育和研究的作用》,商务印书馆,1990年.
[7]吴明朗,教育投资收益浅析,理论月刊2005年第8期
[8]舒尔茨,人力资本理论,中信出版社,ISBN:9787508609911
[9]隗斌贤,对教育投资收益率计量方法的初步研究,江苏高教1998年第3期
[10]杨秀芹,试论教育的消费性收益,《集美大学学报》2002年第4期
[11]刘磊,人力资源管理教材,中国电力出版社,2013-9
[12]夏婷婷,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分析,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
[13]赵恒平,闵剑,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成本、收益确认与计量,理论月刊2004年06期
[14]董大法,周庆行,袁江:研究生就业难内因探析[J].中国研究生,2004,(3)
[15]林玲,黄争舸:当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剖析及对策初探[J].高等农业教育,2004,(6)
[16]谢红梅,林夏芬:对新时期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思考[J].学位与研究生教育,2000,(1)
[17]顾晶晶,刘志民.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投资决策分析[J].黑龙江高教研究,2005,(10).
[18]王越.浅析研究生扩招的机会成本[J].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,2004,(11).
[19]陈晓宇,闵维方.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[J].高等教育研究,1998(6).
[20]袁连生.论教育的产品属性、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.教育与经济,2003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