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中央分隔带宽7.5米,左侧路缘带宽2×0.5米,行车道宽2×7.5米,右侧路缘带宽2×0.5米,隔离带宽2×1.5米,非机动车道宽2×3.25米,人行道宽2×2.0米。 2012-06-16
-
4cmAC-13中粒式沥青混凝土+ 7cmAC-25粗粒式沥青混凝土+ 20cm水泥稳定碎石+20cm水泥稳定碎石+ 20cm级配碎石。 2012-06-16
-
本次施工的为余杭段,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,兼顾城市道路功能,设计速度为80公里/小时,整体式路基宽26.0m,分离式路基宽13.0m,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-I级。 2012-06-16
-
设25cm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,分为两次施工,第一次13cm,第二次12cm,第一次完成后需要拉毛后,在进行第二层施工。 2012-06-16
-
沥青混凝土路面(含底基层、基层、面层)等,路面结构为3厘米厚AC-13C型沥青砼+10厘米厚AC-20C型沥青砼+2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+19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。 2012-06-16
-
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/300、大中桥、小桥涵及路基1/100。 设计安全等级一级,环境类别Ⅱ类。 2012-06-16
-
本项目采用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,设计速度100km/h,全幅段路基宽为26m,单幅段路基为13.0m,设计荷载为公路一级,其中全幅段总长为1.3km,单幅段总长为19.2km。 2012-06-16
-
通过试验得出级配碎石重型击实条件下最优含水量为5.0%。每层填筑松铺厚度暂定为20cm、25cm、30cm三种厚度,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作出及时调整。 2012-06-16
-
主桥过渡段及A、B、M、N、P线部分机动车道结构采用补强结构,加宽部分采用新建机动车道结构,人非混行道全部新建。C、D、E、F、H匝道段机动车道及G线道路全部新建。 2012-06-16
-
根据级配碎石(砂砾)垫层的初步配合比比例,将各规格的碎石有规律地倒到路基上,洒水、闷料,然后用平地机或装载机路拌,根据现场情况洒水,最后压实成型。 2012-06-16
-
并将桩间土体进一步挤密,经多次循环后既成完整的碎石桩。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,从而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,并防止砂土液化。 2012-06-16
-
K70+180-K75+400及文明互通各匝道精加工层所用填料为级配碎石,先施工100m长的试验路段,得出松铺厚度及碾压遍数等数据后,再按其施工方法大面积施工。 2012-06-16
-
主路为双向六车道,本次设计西起于现状通港路与沿海大通道路口东约100m,沿现状通港路向东经规划洛沙大道,洛秀南北主干道,杏琅路,止于杏秀路,道路全长5045m。 2012-06-16
-
基层采用32cm水泥稳定碎石,面层分4cmSMA上面层、6cm中面层、8cm下面层三层结构;混凝土桥面先施工防水粘结层,然后铺筑6cm中面层、4cmSMA上面层。 2012-06-16
-
试验路施工厚度为30cm,其中,挖方段顶宽度为11.84m、底宽度为11.99m;路堤段顶宽度为11.87m、底宽度为12.47m,横坡为-2%。 2012-06-16
-
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裂隙水,NO.B标段沿途有两座水库:八架水库及平宜水库。 2012-06-16
-
为保证XXX工程LMX标路面基层填筑工程的施工质量,通过试验段施工收集数据确定水泥稳定土的正常施工工艺、碾压机械配套组合等,指导我部的正常施工。 2012-06-16
-
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%,针片状含量不大于15%,集料中小于0.6 mm 的颗粒必须做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,要求液限小于28%塑性指数<9。 2012-06-16
-
进行厚32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验路段施工,施工过程中考虑到水稳基层较厚为32cm,为确保工程质量,采取分两层摊铺方法进行施工,即16cm+16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。 2012-06-16
-
碎石桩按梅花形布置,桩径为80cm,普通路段桩间距为1.8m,桥头两侧为1.5m,顶部设置碎石垫层,与碎石桩材料相同,层厚30cm; 2012-06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