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规费是依据国家 / 省级法规必须计取的费用,核心用于保障职工权益与工程配套,分为 “全国统一核心项目” 与 “地区补充项目” 两类,具体内容如下: 2025-10-15
-
不同阶段的造价指标服务于不同决策目标,从前期估算到后期结算,指标精度逐步提升,分为 5 类: 2025-10-15
-
合同是索赔的根本依据,因合同条款缺陷、履行偏差或变更导致的索赔最为常见,具体分为 3 类: 2025-10-15
-
预备费是为应对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而预留的资金,按用途和计算逻辑不同,分为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,两者均需计入项目总投资,但适用场景与计算方式差异显著。 2025-10-15
-
根据《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》(建标〔2013〕44 号)及后续调整文件,规费的核心项目为以下 4 类,是所有地区工程造价中必含的法定费用: 2025-10-15
-
规费是指根据国家法律、法规及省级政府或省级有关权力部门规定,由施工企业必须缴纳的、用于保障特定社会职能或工程配套的费用,核心包括社会保险费(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保险)、住房公积金、工程排污费、工程定额测定费(部分地区已取消)等。其特点围绕 “法定性” 展开,具体可归纳为 5 点: 2025-10-15
-
工程量是造价计算的基础,“高估冒算” 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各种手段虚增工程量,具体表现为 3 类: 2025-10-15
-
工程造价信息价(通常由当地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发布,如月度 / 季度材料价、人工价、机械台班价)是连接 “定额基价” 与 “市场实际” 的关键纽带,核心作用可归纳为 4 点: 2025-10-15
-
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核心差异解析 2025-10-15
-
动态结算的核心价值是解决 “固定结算无法应对项目实施中动态因素” 的问题,其适用场景需满足 “存在不可控风险因素、固定价易导致造价偏差或利益失衡” 的特征。 2025-10-14
-
在工程造价动态结算中,核心是通过灵活调整价款应对市场波动、政策变化等动态因素,常用方法需兼顾 “操作便捷性、公平性、风险可控性”,结合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》及工程实践,最主流的四类方法如下: 2025-10-14
-
在工程造价管理中,“现场签证” 是记录施工过程中 “合同外新增工作、设计变更调整、突发情况处理” 的关键凭证,直接影响竣工结算金额。 2025-10-14
-
在绿色建筑与可持续施工理念深化的背景下,绿色施工认证(如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认证、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认证等)已成为衡量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。 2025-10-14
-
在 “双碳” 目标推动下,工程建设领域的碳减排成果(如通过绿色施工、节能技术实现的碳减排量)逐渐具备 “环境价值”,但竣工结算时能否将其折算为费用,核心取决于 “政策是否明确支持、合同是否约定规则、碳减排量是否可量化交易” 三大核心条件, 2025-10-14
-
在工程建设数字化转型背景下,“数字化交付成果”(如 BIM 模型、数字化竣工图、工程档案数据库等)已成为不少项目的交付要求,但竣工结算时能否计取额外费用,核心取决于 “合同约定、交付范围是否超出常规、成果价值是否可量化” 三大因素 2025-10-14
-
在工程造价计价与合同管理中,“暂列金额” 与 “暂估价” 均属于 “暂定价款类项目”,常出现在工程量清单的 “其他项目清单” 中,但二者的本质定位、用途范围、风险承担及结算规则存在显著差异,直接影响发承包双方的费用责任划分。 2025-10-14
-
工程招投标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环节,其公平性直接影响项目质量与市场秩序。“串通投标” 通过合谋操纵招标结果,成为破坏市场公平的 “顽疾”。 2025-10-14
-
装配式建筑因 “工厂预制、现场装配” 的建造模式,与传统现浇建筑在造价构成、管控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,其造价控制难点贯穿 “设计、生产、运输、施工、运维” 全生命周期 2025-10-14
-
竣工结算审核是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最后环节,核心目标是 “核减不合理费用、确认实际工程造价、保障发承包双方合法权益”,需依据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》(GB 50500-2013)、施工合同、竣工图纸等文件,对工程价款的 “量、价、费、责” 进行全面核查。 2025-10-14
-
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,“清单综合单价” 是完成一个规定清单项目所需的人工费、材料费、施工机具使用费、企业管理费、利润及一定范围内风险费用的总和。 2025-10-14